先行奉上标题中问题的:(1)《诗经》中“风雨潇潇,鸡鸣胶胶”,胶字同“嘐”,是象声词,指鸡叫的声音;(2)成语“啖之以利”中,“啖”是利诱的意思。
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今天是第176课,讲《说文解字》“口”部汉字中的四个汉字,分别是嗜、啖、哽、嘐。
《说文解字》给的解释是:“嗜,嗜欲,喜之也。
”形声字,本义是嗜好,即口欲。
比如《诗经.小雅.楚茨》:“苾芬孝祀,神嗜饮食。
”意思是祭祀的酒菜香喷喷,神灵爱吃心高兴。
比如《聊斋志异.宦娘》:“温如春,秦之世家也,少癖嗜琴,虽逆旅未尝暂舍。
”(嗜琴的温如春)本义之外又再引申为贪求。
比如《国语.楚语下》:“吾闻国家将败,必用奸人,而嗜其疾味。
”韦昭注称:“嗜,贪也。
”疾味本是可能致病的饮食,这里指邪恶的行为。
再比如柳宗元《蝜蝂(fù bǎn)传》:“今世之嗜取者,遇货不避,以厚其室。
”嗜字的小篆写法如图:(嗜字的小篆写法)2、啖。
《说文解字》给的解释是:“啖,噍啖也。
《广雅.释诂二》:“啖,食也。
”《三国志.魏志.卢毓传》:“选举莫取有名,名如画地作饼,不可啖也。
再比如洪升的《长生殿.骂贼》“癞蝦蟆妄想天鹅肉啖。
再比如苏东坡的《惠州一绝.食荔枝》: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”(苏东坡吃荔枝塑像)本义之外,啖还有其他几个意思:(1)给吃。
比如《汉书.王吉传》:“吉妇取枣以啖吉。
”颜师古注称:“啖,谓使食之。
再比如李白的《侠客行》里有:“将炙啖朱亥,持觞劝侯嬴。
”用法一样,给朱亥吃。
《广韵.阚韵》:“啖,诳也。
”《史记.穰侯列传》:“秦割齐以啖晋、楚,晋楚案之以兵,秦反受敌。
”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(三)晋和楚国,而(三)晋和楚国派兵进驻加以扼守,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。
(战国初期形势图)又比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沛公以为诈,乃用张良计,使郦生、陆贾往说秦将,啖以利。
”大意是:沛公以为其中有诈,就用了张良的计策,派郦生,陆贾去游说秦将,并用财利进行引诱。
这里的啖也是利诱的意思,后来,啖之以利发展成为成语,指的是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。
此外,啖还是姓,《通志》有载。
啖字的小篆写法如图:(啖字的小篆写法)3、哽。
也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的解释是:“哽,语为舌所介也。
如陆机《挽歌》:“含言言哽咽,挥涕涕流漓。
”本义之外,哽还有如下两个意思:(1)食物不能下咽;噎住。
《庄子.外物》:“凡道不欲壅,壅则哽,哽而不止则跈。
”陆德明释文称:“哽,塞也。
”这句话的大意是:凡是道路,不希望壅闭;壅闭了就阻塞,阻塞不止,就乖戾。
(现代社会的交通拥堵)哽字的小篆写法如图:(哽字的小篆写法)4、嘐。
这个字常用的读音有两个:(一)xiāo。
这是《广韵》所标的许交切,《说文解字》给的解释是:“誇语也,从口,翏声。
”形声字,本义是自大,骄矜。
钱坫的《说文斠铨》称:“此骄矜字,又骄泰、骄傲皆应做此。
”《集韵.爻韵》:“嘐,大也。
”赵岐注:“嘐嘐,志大言大者也。
”《孟子》这段话的意思是:“他们立志阔大,嘴边总是说“古时候的人(如何如何)、古时候的人(如何如何)’可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吻合。
(孟子像)此外,还用同“哮”(xiào)。
《六书故.人四》:“今人以喘甚为嘐,盖以其声嘐嘐然,与哮通。
”现在的人以喘得厉害为嘐,因为喘的声间是嘐嘐然,跟哮相通。
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但依照《说文》给的字义,这个读音标注明显是误标。
因为读这个音时,嘐的意思是《玉篇.口部》所释的“嘐,鸡鸣也。
”《广韵.肴韵》:“嘐,《诗》云:‘鸡鸣嘐嘐’”即象声词,这里引用的,即通行《诗经.郑风.风雨》中的“风雨潇潇,鸡鸣胶胶”大意是风雨沙沙不停,雄鸡喔喔报天明。
胶或者嘐,意思都是象声词,鸡叫的声音。
又比如柳宗元的《与李睦州论服气书》:“见有学操琴者…
”即指琴声,不管是鸡叫声还是琴声,都跟《说文解字》所解释的“誇语也,从口,翏声。
(公鸡打鸣)特别提示:《中华书局》这本注音版的读音标注偶然会有错标,大部分情况下是读音与《说文》所标字义不符的原因。